永州日報訊(全媒體記者 謝檔)春耕時節(jié),瀟湘大地處處涌動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熱潮。作為國家重要糧食生產基地,我市近年來深入實施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戰(zhàn)略,2024年推進35.8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,通過“小田改大田”、土地流轉等創(chuàng)新模式,全面提升農業(yè)綜合生產能力,為鄉(xiāng)村振興注入新動能。
在祁陽市黎家坪鎮(zhèn)新塘村,機耕道與灌溉管網縱橫交錯。村支書廖勇勇指著規(guī)整的田塊介紹,通過高標準改造,該村不僅新增耕地15.36畝,讓960畝“低產田”變身“高標田”,更實現了“雙季稻+油菜”三熟制,畝均效益預計提升30%以上。
種糧大戶彭文武給記者算起經濟賬:“田塊規(guī)整、設施完善之后預計機械作業(yè)成本可降低20%,畝均增收300元,我們種糧底氣更足了。”
60公里外的冷水灘區(qū)上嶺橋鎮(zhèn)團結村,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機器轟鳴。7臺大型機械協(xié)同作業(yè),2680畝土地正經歷蝶變?!拔覀儾捎谩恋亓鬓D+高標準建設’模式,既解決土地碎片化問題,又實現村集體、農戶、經營主體三方共贏。”村支書胡小華介紹。
現場負責人楊輝告訴記者,項目團隊日夜趕工,已完成700余畝土地平整,整體工程預計4月中旬完工,改造后的農田將實現“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連、旱能灌、澇能排”,也為推廣智慧農業(yè)打下基礎。
我市2024年創(chuàng)新“財政投入+專項債券+社會資本”多元投入,爭取中央、省級財政資金10.19億元,年計劃完成6.58萬畝“小田改大田”,土壤改良29.72萬畝,為群眾鋪就致富新“稻”路。通過耕地質量提升、農業(yè)機械化率提高和種植結構優(yōu)化,隨著春耕生產全面展開,這些“升級版”農田正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堅實“耕”基。
行走在瀟湘大地,昔日“補丁田”變身“豐產方”的嬗變令人振奮。從靠天吃飯到旱澇保收,從人力耕作到智慧農機,永州正以“長牙齒”的硬措施守牢耕地紅線,用現代生產要素重組傳統(tǒng)農業(yè),在田野上書寫著新時代的“山鄉(xiāng)巨變”。